图片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履职依据 > 政策文件 > 市政府办文件
索引号: 1134160073302996XP/202207-00006 组配分类: 市政府办文件
发布机构: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通知
有效性: 有效 文号: 呼政办发〔2022〕43号
成文日期: 2022-07-12 发布日期: 2022-07-13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呼伦贝尔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7-13 15:11 来源: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驻呼伦贝尔市各单位:
    《呼伦贝尔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2022年第1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7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呼伦贝尔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前  言

“十三五”以来,呼伦贝尔市科技工作以支撑和服务社会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力度,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使得区域创新能力和质量整体得到显著提升,为建设创新型呼伦贝尔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促进了脱贫地区农牧业高质高效发展,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呼伦贝尔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呼伦贝尔科技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入“科技兴蒙”行动,大力推进“科技兴市”行动,推动创新型呼伦贝尔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实现上述目标,呼伦贝尔市汇聚科技力量,制定了《呼伦贝尔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明确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内容,是指导呼伦贝尔市未来五年科技工作的行动指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取得的重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呼伦贝尔市科技工作根据雷速体育:、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拓展科技合作领域,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加强,科技进步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全市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经费9.47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0.43%;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速加快,R&D研发经费投入15.06亿元,投入强度平均为0.24%,同比“十二五”时期,投入强度增幅达257%;市本级投入科技计划项目经费3101.18万元,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73项;为进一步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投入科技创新奖补项目经费2553.30万元;开展外国专家引智工作,投入引智专项经费218.94万元。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不断夯实。全市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国家级星创天地3家,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8家,自治区级星创天地8家,自治区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9家,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内蒙古呼伦贝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均比“十二五”增长393%。科技创新已成为有力支撑呼伦贝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大力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依托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载体,深化与中科院、农科院、深圳华大基因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鼓励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带成果、带技术、带项目来呼伦贝尔创新创业。引进和聘用区外高层次科技人才200多名,科技创新团队20多个。培养认定本土高层次科技人才444名,创新科研团队23个。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和“三区”人才选派计划,全市选派科技特派员1845人次、“三区”人才选派211人次服务基层。

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制定出台《雷速体育: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意见实施细则》《呼伦贝尔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呼伦贝尔市新型研发机构暂行管理办法》《呼伦贝尔市农业科技园区及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管理办法》等重要政策文件10余项,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获得国家、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32项,获批项目经费9743.3万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6.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0.5%;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万人)7.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0.29%;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0.8件;全市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累计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次。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搭建市校(所)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平台,组建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为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体制障碍探索出一条新路,启动运行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绿色农产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依托“互联网+”,建立线下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整合创新要素资源,提升科技成果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争取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872.3万元。“十三五”期间全市登记技术交易合同299份,合同总成交额为83025.65万元,比“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121.48%和33.07%。开展了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培育工作,认定自治区级成果转化服务机构2家。

科技服务能力日渐凸显。成立京蒙科技合作现代农牧业技术转移呼伦贝尔工作站,开展京蒙帮扶企业行活动。组建了“呼伦贝尔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协会”,开展各类科学技术讲座和农牧民专业技术培训200余(场)次。联合金融办组织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举办“赢在科技”政金企融资对接会,20家企业进行了融资路演,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对企业路演情况进行点评指导,拓宽了融资渠道,成功协助4家企业在内蒙古科创板基础层成功挂牌。科技孵化器作用发挥明显,孵化服务初创型企业75家。

科技协同创新持续推进。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院地科技合作机制;与自治区科技厅率先启动厅市会商工作,建立了厅市会商工作机制;与深圳华大基因、清华研究院、中国农科院等1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农垦集团与中科院开展深度合作对接,共建“中科院生态草牧业工程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生态草牧业工程研究中心”,深化与深圳华大基因合作对接,共建“国家基因库呼伦贝尔高寒种质资源库”。组织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参加了“中国(满洲里)北方科博会”“哈尔滨国际科技成果交易会”“深圳高交会”“杨凌农博会” 等各类科技博览会、技术对接会达30余场。

第二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发展机遇。一是188比分直播:总书记对内蒙古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呼伦贝尔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188比分直播:总书记为内蒙古发展擘画了“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对内蒙古发展提出了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明确路径。呼伦贝尔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资源宝库,具有大面积的森林、草原和湿地,河湖资源居全区首位,矿产资源和地方特色资源丰富,基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现实基础,呼伦贝尔市以188比分直播: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题和“美丽发展”理念,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进程。二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呼伦贝尔科技发展提供良好机遇。从国家发展全局看,党雷速体育:正在大力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在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扩大西部开放、加快边疆发展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呼伦贝尔是我国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处于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国际金三角的核心带,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是我国“北开南联”的重要枢纽,具有陆海联运的优越条件,是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的重要支点,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呼伦贝尔市作为欧亚大陆桥的枢纽地位更加突出,为呼伦贝尔市承担历史使命,履行国家义务,示范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三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为呼伦贝尔科技发展奠定基础。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改变未来世界发展格局的关键力量,居于国家及自治区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战略支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深做实“科技兴蒙”政策举措;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战略支撑。呼伦贝尔市在“十四五”乃至到2030年期间,将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秉承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构筑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体系为主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系统对接优质创新资源,为全面促进重点领域产业升级、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科技创新驱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面临挑战。呼伦贝尔市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当今呼伦贝尔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区域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需进一步强化创新战略部署,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协调,在科技创新基础、高端创新人才、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以及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综合创新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呼伦贝尔市科技发展总体实力在全区处于中游位置,在科技基础、自主创新能力和公共创新平台支撑力度方面有待加强,存在原始性创新成果和自主科技品牌少,对引进技术开展二次创新的比例偏低等问题。二是高端人才引育工作仍需加强。呼伦贝尔存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R&D研发人力投入强度不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低,链接全国乃至全球创新高地资源、对外科技合作能力仍有待加强。三是创新创业服务环境有待完善。呼伦贝尔开放化、平台化的创新服务生态尚不健全,存在旗市区科技部门职能弱化、各旗市区创新能力差距大以及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服务机构发展不足的问题。四是整体开放水平处在较低阶段。呼伦贝尔存在外向型经济发展、通道经济带动效应滞后和不明显现象,中俄蒙经济走廊区域内设施联通基础薄弱等问题亟待解决。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紧紧围绕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科技兴蒙”行动,融入国家东北振兴、“一带一路”等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围绕重点领域、产业创新需求,统筹抓好各类创新资源,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移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打造特色创新平台载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着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传统增长点和新的增长点以及生态、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到创新驱动模式上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构建科技创新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188比分直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188比分直播: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入“科技兴蒙”行动,统筹实施“科技兴市”三年行动,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紧扣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推进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快平台载体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循环模式创建、典型示范引领、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呼伦贝尔“天更蓝、水更清、林更密、草更绿”,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更加美丽富饶和谐安宁的呼伦贝尔提供强大科技动力。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绿色发展。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绿色发展思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黑土地治理和耕地安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绿色生态农产品和旅游业发展,围绕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突出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始终把“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作为科技要素配置的优先项进行谋篇布局,促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政府引导,推进协调发展。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强化组织协调,优化政策环境,突出科技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和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合理开发各类生产要素和产业资源,引导创新资源集聚和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

——坚持科学引领,实现创新驱动。把握新时代科技发展前沿,加强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加强科学创新与机制创新协调互动,建立系统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潜力和活力,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创新发展整体效能。

——坚持人才驱动,促进源头创新。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完善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培养、使用好各类人才,进一步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切实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坚持目标引领,强化共同协作。面向科技重大需求,注重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着力解决制约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激发产业、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特点和创新潜力,充分吸纳外部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共赢发展。

——坚持优势互补,实现精准施策。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优化营商环境,做强优势领域,补强薄弱环节,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资源禀赋、生态功能、生产规模、创新基础、经营主体等差异,针对“问题”,确定“目标”,精准施策,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重点,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切实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为推动“科技兴市”有效实施提供遵循。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要素更加完备,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健全,创新型呼伦贝尔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增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支撑作用更加显现,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交易活动更加活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现代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创新平台载体体系不断健全,科技创新生态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有力,科技贡献率大幅提升,公民科学知识普及率逐步增强,科学素质逐步提高。

“十四五”时期呼伦贝尔市科技创新预期性指标

序号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1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2.3﹡

年均>12

2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24

0.30

3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7.84

12

4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亿元)

1.8

2.6

5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24

48

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29

0.6

7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26.5

30

8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0

    注:*为2020年数值。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立足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科技与产业发展基础,选取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现代农牧业、现代工业、民生与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强化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大幅提升呼伦贝尔科技支撑能力。

第一节 强化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科技支撑

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解决制约生态环境面临的技术瓶颈,发展重大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增加植物生产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为持续做好呼伦贝尔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大文章提供科技支撑。

森林生态保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以雷速体育:东西两麓森林向草原过渡区为重点,开展森林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林木品种繁育、稀有林品种保护、退化林修复、低效人工林重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抗旱造林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稳定和提升森林植被生态功能。

草原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示范。以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分布区为重点,研究轻度退化草原合理利用和自然恢复技术、中度退化草原植被修复和土壤培育技术、重度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和人工重建技术,提出不同退化类型草原的保护与修复成套技术与优化利用模式,提升草地承载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沙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针对呼伦贝尔沙化区域,开展耐干旱、防风固沙的优质灌草品种筛选、种植及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合理的沙地人工植被配置模式,开展不同程度沙化类型植被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有效提升沙化治理能力。

专栏1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

1.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樟子松育苗技术及资源林保护、更新和利用技术研究;林草植被的物种筛选、栽培与繁育技术研究;林草植被的结构优化与配置技术研究。

2.呼伦贝尔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退化放牧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天然打草场改良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人工草地重建技术、定向经济型植物种植示范技术研究。

3.呼伦贝尔草原合理利用与承载力提升工程:退化草地生产力提升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技术、草地承载力提升和草畜优化利用技术研究。

4.沙化草原区综合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工程: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化与稳定技术研究;风蚀坑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沙地人工植被配置技术研究。

5.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节能减污降碳技术应用。

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模式研究与示范。研究河流湖泊湿地生态廊道保护修复技术,建立完善湿地生态监测技术支撑体系,推进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开展呼伦湖受损湿地生态修复与合理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湿地碳汇稳定技术及水环境污染特征及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提高湿地恢复力。重视重点区域沼泽湿地和珍稀候鸟迁徙地、繁殖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技术应用,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工作。

专栏2  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

1.湿地保护修复技术工程:开展湿地植被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湖水系连通、污染防治与富营养化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

2.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工程:开展呼伦湖多污染源发生输移转化机制及COD溯源技术、呼伦湖多污染源防治与恢复技术研究。

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推广。针对低山丘陵、缓坡漫岗与平川甸子类型,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研究;在黑土地粮食主产区,加强有机质与肥力提升;对于水源区易侵蚀地段,提高耕地蓄水固土能力。引进推广先进农机具,秸秆残茬覆盖等新技术,突破可推广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

专栏3  黑土地生态系统综合防治技术工程

开展黑土地资源保育、水土流失防治、有机质与肥力提升等技术研究,解决不同类型退化黑土地生态修复技术瓶颈。

矿区土地复垦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扎赉诺尔、伊敏、宝日希勒等重点矿区,开展矿区复垦和采矿塌陷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解决矿区“三废”排放、开采沉陷等扰动破坏、水土流失等矿山环境问题。鼓励矿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实施碳减排技术,强化生产与环境兼容。

专栏4  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开展排土场、闭矿区等受损生态系统重建和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矿区生态环境恢复。

第二节 推动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着力推进农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牧业,重点开展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与健康养殖瓶颈技术研究与应用,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节能低碳农牧业发展的科学支撑体系。

突破农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推动优质高产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新品种引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抗逆减灾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耕层蓄水增碳共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膜下滴灌旱地水稻种植技术及需水机理研究、旱育壮秧与高光效栽培模式示范,开展抗低温高产优质早熟品种应用与种子处理技术集成示范,助力打造雷速体育:生态圈世界黄金水稻生产种植优势区。

围绕建设自治区东部马铃薯产业优势区,开展优质高产抗逆马铃薯品种选育,灌溉条件下马铃薯高产高效低耗技术应用示范,马铃薯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支持呼垦薯业、兴佳薯业、森峰薯业等企业开展马铃薯原种高效快繁技术创新,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繁育技术研究,马铃薯水肥匹配技术研究,建立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与监督体系。保持呼伦贝尔市马铃薯茎尖脱毒、组培快繁、品种研究在自治区的领先优势。

推进绿色蔬菜新品种引进与培育、工厂化育苗、设施环境调控、轻简栽培等关键技术攻关,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区域整体蔬菜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适应高寒地区特点的设施农业技术及配套装备,促进农业工厂化生产、资源节约型利用。推进智慧农牧业示范区建设,开展智慧农牧场技术攻关,实现农牧场生产关键环节的实时监测与智慧控制,促进农牧产品质量提升和节能降碳的绿色发展。

专栏5  优质粮油产业技术研发工程

1.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开展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引育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高寒旱作规模化农业蓄水保墒丰产新技术应用,保护性耕作农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示范。

2.品种选育与扩繁技术:开展粮油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种子种苗高效、生态绿色有机种植等关键技术研究。

3. 绿色生产与防控技术:开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污染农田修复利用、生物农药生产技术及产品、农业重大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引进和研究。

4.设施农业技术攻关工程:开展果蔬新品种培育、工厂化育苗、设施环境调控以及轻简栽培技术吸收和消化。

专栏6  耕地保育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1.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开展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休耕轮耕等关键技术和配套关键装备研究,构建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示范。

2.农业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研发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还田快速腐解、秸秆基质化利用等技术;开展残留农膜回收利用、生物有机肥等工程技术研究与推广。

专栏7  智慧生态农牧场技术研发与示范

加强观测技术、物联网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加强主要农作物和草场时空动态数据智慧采集、农作物田间智慧管理、家畜行为智能监控、农牧场资源优化管理利用等技术集成与示范,实现农牧场生产关键环节的实时监测与智慧控制,促进农牧产品质量提升和绿色发展。

现代草原畜牧业关键技术研究。以奶牛、肉牛、肉羊为重点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促进农牧区现代化建设。开展牧区呼伦贝尔羊及其短尾品系,农区经济杂交羊和育肥羊新品种选育及养殖关键技术应用。推进肉牛品种改良,突破安格斯肉牛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改良和推广三河牛、三河马新品系,集成示范牛羊牧繁农育重大关键技术,牛羊低成本舍饲快速育肥技术以及农牧对接模式试验示范,促进形成岭西繁育、岭东育肥的发展格局。优先开展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精细饲养和选种选配技术研究,研究不同品种和养殖模式下奶牛饲养配方技术。实施畜牧业智能技术攻关,推动牛羊肉标准化精深加工技术应用,满足绿色有机产品可追溯技术需求。

专栏8  家畜选育与健康养殖种养一体化技术研究

1.肉牛:本土肉牛重要性状基因组学研究与优良基因挖掘;引进品种的本土化选育与专门化新品系培育;优质良种肉牛种用价值评价与种畜培育技术研发;肉牛营养检测调控与绿色高效养殖技术、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体系研究。

2.奶牛:高寒地区奶牛新品系选育;三河牛高效繁育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奶牛饲养成分和毒物高效快速检测方法研究;奶牛高产稳产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研究。

3.肉羊:呼伦贝尔羊肉羊分子标记育种、遗传基因研究,肉羊遗传资源引进与利用,改进肉羊精液冷冻技术提高绵羊受胎率研究,肉羊新品种、品系选育及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现代羔羊标准化育肥技术研究与示范,规模化肉羊养殖场免疫规程优化及示范。

4.三河马:新品系选育和胚胎繁育技术研究,良种马精液高效生产与保存技术应用,马匹育种繁殖技术体系建立。

5.生态草牧业关键技术:集成优质牧草品种选育、牧草加工收获技术、牲畜优良品种选育、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退化草地的快速恢复与生态生产功能双赢草地系统构建技术研发,实现种养一体化生态草牧业全产业链。

构建现代草牧业产业技术体系。按照天然草、人工饲草、加工饲草料一体化发展思路,依托国家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和轮牧政策和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产业技术。重点研究天然草地生物量提高、牧草种子繁育以及优质青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等技术,提升优质饲草料产业供给,促进现代饲料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牧草种子繁育体系,研究优质牧草品种选育和繁育关键技术,推进建立育繁推一体化优质草种繁育体系。开展抗旱、抗寒优良牧草新品种繁育技术及品种培育、引进、野生驯化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集成示范青贮饲料资源关键技术,推动草食家畜养殖场户应用先进青贮饲料技术模式。

专栏9  饲草料产业技术研究工程

1.育繁推一体化优质草种繁育技术:开展优质杂花苜蓿、羊草、冰草、黄花苜蓿、牧科草木樨1号等饲草种子繁育与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牧草种子单产水平和供种能力。

2.人工草地生产力提升技术:开展杂花苜蓿、青贮玉米、羊草、燕麦等优质草种繁育技术研究,突破建植的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3.优质青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开展农牧交错带青贮饲草料资源饲草轮作复种、调制加工、品质调控、饲喂技术研发、配方研制、肉品质评价技术示范。

加大地方特色种养资源开发利用。立足地域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林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展林下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创新林下经济资源开发模式,加快野生资源驯化和新品种选育。发挥中草药和野生中药材资源优势,开展赤芍、防风、黄芪等中草药种植技术试验与示范,大力支持中草药仿野生与生态种植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加强特色优质品种生产技术和设施的研发,着力提高特色种养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储藏与保鲜等新工艺和新设备,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品质标准体系建设。

专栏10特色种养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规模化标准化栽培技术、林下产品精深加工生产技术、中草药人工种植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冷资源条件下蓝莓、沙果、榛子、山野菜等特色高效种植技术集成示范。

强化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途径,强化循环农业的技术集成创新,解决整体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问题。

在雷速体育:农垦区开展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研究,推广生态种植、畜牧养殖、养殖废弃物处理、果蔬、优质牧草、畜禽粪污等种养综合循环技术模式。对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副资源进行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综合开发;研究秸秆、尾菜、畜禽粪便处理过程中碳、氮、硫转化规律及其调控途径。

研究污水深度处理的关键技术,提高养殖污水处理效果。养殖密集区重点研究固体粪便处理工艺,提高肥料附加值。

专栏11 循环农业技术示范工程

1.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建设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中心,开展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技术应用,推广污水减量、厌氧发酵、粪便堆肥等生态化治理模式。

2.循环农业综合技术工艺研发:研究养殖密集区固体粪便转运-搅拌-腐熟-粉碎-有机肥的处理工艺;养殖场污水暂存-吸粪车收集转运-固液分离-高效生物处理-肥水贮存-农田利用的处理工艺。

3.研究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研究开发直接还田、腐熟还田、堆肥还田等农副资源肥料化技术。研究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混合堆沤发酵技术生产有机肥,实现肥料化利用技术。

4.高能营养饲料粉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研究;高能营养饮料粉生产工艺的研究,探索油脂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第三节 推进绿色低碳工业技术升级改造

以低碳发展为基础,以现代智能制造高新技术研究攻关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促进传统工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破解瓶颈制约,加强节能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强化能源低碳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以能源安全智能技术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开展节约、高效、清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推广应用成熟有市场的节能低碳清洁能源技术,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能源生产与输配技术进入自治区先进行列。

推进能源低碳智能关键技术应用。发展互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技术和高效率、低成本清洁能源的开发,推动超大容量、超远距离特高压技术、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及先进装备等研发和应用,促进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发展,全面提高大电网运行控制的智能化水平。开展污染物处理及CO2减排、捕集、纯化和高效转化利用技术研发,实现电力产业节能减排。

专栏12  能源高效集约利用技术研发

开展节约、高效、清洁关键技术研究,节能低碳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煤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开展煤炭智能化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智能化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开展有色金属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下游高端产品精深加工制造技术,延伸产业链条,达到低碳提质增效目的,研制新材料与新装备,推广减排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推进煤电、有色金属、化工等产业低碳转型,引导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升级改造,促进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现代产业和行业中的广泛应用,突破“互联网+”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互联网+”智慧农牧场、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能交通现代化关键技术,开展“互联网+”科技服务,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促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

培育农畜产品加工技术体系。发挥绿色、天然、有机优势,突破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瓶颈,研发一批精深加工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立足呼伦贝尔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在乳、肉、粮、油、薯及地方特色资源加工领域形成核心技术体系。

开展乳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系列产品开发,提升乳品加工产品档次,深入研究常温奶、巴氏杀菌乳、酸奶等液态奶产品和干酪、乳清粉等产品关键技术,推动乳业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提高终端产品比重,实现品牌带动效应,推动奶业振兴。

研究肉牛、肉羊、生猪等畜产品冷鲜肉规模化加工技术、真空软包装熟肉制品和传统风味肉制品技术。支持呼伦贝尔肉业集团整合全市肉类加工企业,示范研究和推广分割肉、精选肉、冷鲜肉等深加工产品,促进打造呼伦贝尔肉业领军企业,提高肉类精深加工水平。

深入研究不饱和脂肪酸菜籽油加工技术和芥花油高端产品技术,整合市域内油脂加工业资源,打造岭西地区大型不饱和脂肪酸菜籽油加工龙头高新技术企业,打造芥花油高端品牌。

立足呼伦贝尔马铃薯专用薯的生产优势,在岭东岭西分别布局一个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进行马铃薯全粉和精淀粉深加工技术示范推广,研发拓展马铃薯加工产品类别,开发冷冻马铃薯条、薯片等马铃薯成品和半成品食品类加工产品技术,引导马铃薯主食化消费。

加强雷速体育:地区特色农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与标准制定,以黑木耳、蓝莓、沙果、特色养殖、中草药等为重点,助推扶持和培育一批技术带动能力强的特色种养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呼伦贝尔绿色及有机特色产品品牌。

加强生物技术研发攻关。开展优势生物资源挖掘及生物制品技术研发。开展玉米生物制药、生物氨基酸、生物变性淀粉、生物淀粉糖研发;开展大豆、马铃薯等资源深加工生物制品研发。重视开展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农作物生物育种工程。研究应用高效、低毒、环保生物农药及生物有机肥、生物饲料及添加剂、新型兽用生物制品。

重视生物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的交叉研究。加快布局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蛋白质研究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松鹿制药、齐鲁制药技术攻关,促进生物技术在精准医疗、体外诊断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专栏13  数字技术研究与示范

1.农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技术开发:开展玉米、大豆、油菜籽、马铃薯、牛羊等农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应用。建立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消费、贸易等环节的数据清洗挖掘和分析服务模式,开发应用农畜产品市场和产业损害监测预警技术。

2.数字技术综合应用和集成示范:在农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保护功能区等所在旗市,建设一批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全域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质量安全监管等领域的数字化改造技术,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

3.智慧农牧场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农场、牧场、牧户(农户)一体化农、草、畜智能种养殖系统,实现农牧场精准化管理。

推进高端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开展农牧业收获加工成套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应用智能化、多功能农牧业机械装备技术,推动草牧业装备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竞争力。支持海拉尔华德牧草、瑞丰、蒙拓,鄂温克蒙力、铁牛,牙克石兴农等公司发展先进制造关键技术、零部件的研发,以增强农牧业机械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和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合作研究机构开展“无人草原”“无人农田”智能装备制造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农田、草原机械化作业全程“无人化”智能装备。

加快培育冰雪运动装备、冰雪场地装备等产业发展,构建冰雪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现冰雪装备制造新突破,推进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等各类科研和服务平台建设,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冰雪装备制造产品。

专栏14  “无人草原”“无人农田”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加快导航与无人驾驶、农田和草原机械化作业在线检测及车载智能化监控等农田和草原作业“无人化”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研发农田和草原无人化作业机械装备及技术,集成车载无人控制系统,形成农田和草原机械化作业全程“无人化”技术体系。

第四节 提升民生与社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民生事业科技集成与创新,以公共卫生与医疗健康技术、数字经济、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造福民生成果,提升呼伦贝尔市人民的幸福指数。

推进公共医疗健康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开展北方常见多发疫病、心脑血管、恶性肿瘤、传感染性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感染类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重大疾病早期筛查、预防控制,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远程诊断等技术研究。以疾病防控、精准医疗、中医药(蒙医药)为重点,促进公众健康发展服务模式的新突破。

专栏15  传染病防控与蒙中医药研发

1.传染病防控技术: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控关键技术研发;早期职业健康损害、新发职业病危害因素和疾病防治研究。

2.中医药(蒙医药)技术研发: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的蒙医药新药技术研究;传统蒙成药标准化技术研制和蒙医药衍生产品研发;疑难杂症蒙医诊疗技术应用。

加速数字经济强市建设。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重点,发展呼伦贝尔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夯实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数字化政府治理新模式,推动呼伦贝尔加快向网络强市、数字经济强市转变。深入实施信息入户工程,优化提升城镇、农村牧区网上服务,突破移动网络在全市各地区的升级改造技术,大力发展4G网络技术,推进发展5G网络技术,推动宽带物联网普及应用,增强数字经济科技服务能力。

强化公共安全能力建设。开展生产生活安全、社会安全、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的科技问题研究。开发应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制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灾技术装备;公共交通监测与管理技术应用;食品药品安全监测技术;完善火灾预警监测系统及远程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研发事故灾难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健全数字化治安防控系统;开展公安综合指挥防控联动技术体系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应用,公共安全生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和社会安全保障领域技术进步。

提升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以信息化与信息服务的研究为重点,开展服务模式创新。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产业,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和发展壮大新兴服务业,着力在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创业、科技咨询和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加强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业企业,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功能完善、融合开放、繁荣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专栏16  旅游服务产业技术开发

开展虚拟现实、数字媒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技术创新,推动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互动体验式转变,提升旅游业吸引力和运营管理水平。

专栏17  民族文化产业技术研发

重点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保护、数字化、传承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特色民族文化产品,促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增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能力。

第四章重大工程

深入实施“科技兴市”行动,围绕科技创新重大需求,结合呼伦贝尔市科技与产业发展基础,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建设特色创新平台载体,促进创新协同发展等重大任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大幅提升呼伦贝尔科技创新能力。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全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作用,找准驱动创新的着力点,注重优势优先与补齐短板协同推进,广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和竞争力,抢占先机赢得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的新优势。

第一节 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了解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引导优势企业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扩大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面。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培养一批富有创新和冒险精神及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凸显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落实科技创新、企业技术转让所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支持各类社会资本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推动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延伸产业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到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占比不低于20%。

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水平。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呼伦贝尔各类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主线的创新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大科研自主权,不断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创新型呼伦贝尔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健全。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全市科技人员比例和结构趋于合理,建立一支适应区域自主创新的科技队伍,不断提高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比例。对接国家、自治区重大人才工程和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培养10个自治区级以上创新人才和团队。

第二节 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工程

实施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工程,加快扩大创新主体规模,构建创新平台载体新框架。深度融入“科技兴蒙”“4+8+N”合作模式,融入国内外科技创新体系,聚集运用各种创新资源,借力创新平台的资源、成果、人才等优势,促进更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带动呼伦贝尔市优势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完善创新平台体系。持续聚焦现代农牧业领域,完善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水平,围绕生态环境、布鲁氏病、标准质量等领域培育建设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建设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梯次连续提升、向高端发展的格局。充分发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及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资源共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推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联合体,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合作平台。引导企业牵头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有机衔接,形成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信息共享等创新载体,开发融合多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

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围绕现代农牧业、现代工业及生态环境等领域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的综合性、集成性、开放协同的技术创新中心。加大对牵头创建技术创新中心的支持力度,推动牙克石森峰薯业公司创建自治区马铃薯种业技术创新分中心、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创建自治区草种业技术创新分中心,推动申报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汽车高寒测试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技术创新中心等工作。

专栏18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呼伦贝尔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联合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推动呼伦贝尔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运行。

专栏19  重点实验室提升行动

1.提升企业重点实验室功能,发挥重点实验室在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资源共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2.支持在呼伦贝尔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野外观测站,深入开展森林-草原-沙地生态监测评估与修复研究。

3.支持重点实验室开展原始创新、人才培养、重大课题研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形成创新合力,发挥骨干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支持生态草牧业工程实验室建设,推进生态草牧业科技示范和产业链延伸、基础条件和科研能力建设,争取晋升国家或自治区级联合实验室或工程中心。

专栏20  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支持培育创建各类技术创新中心,集聚区内外创新资源,激发产业、人才、政策等创新潜力,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推动科技园区及基地创新发展。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园区提档升级和布局优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建自主研发平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优化各类园区的创新环境,实现区域内产业集聚、产业链衔接、产业功能配套,显著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岭东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及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提档升级,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支持县域建设不同类型的科技园区、特色科技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引导科技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基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创新环境优化力度,吸引区内外科技创新主体到呼伦贝尔联合建设高水平的共性关键技术中试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有效衔接。

专栏21  高新区科技园区优化升级

1.支持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大豆、玉米、马铃薯、油菜、呼伦贝尔羊、三河牛、三河马等主要农畜育、引、繁、推一体化进程,创新区域发展的标准化种养模式,推动农牧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园区和基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支持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呼伦贝尔)有限公司与国内外汽车企业合作,共同研究新能源汽车高寒测试新技术、新方法,形成汽车高寒性能测试评价体系,搭建汽车高寒性能测试技术平台。

拓展创新创业孵化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大力发展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专业化众创空间,提高孵化能力,延伸服务空间,拓展孵化对象,创新孵化模式。推广“孵化+创投”、创业导师等孵化模式,支持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多层次创业孵化服务链条,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模式。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服务。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常态化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技术转移中心,推动重大技术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指导旗市区建立科技大市场,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功能齐备的技术市场运营模式。支持国内外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在呼伦贝尔设立分支机构,搭建专业化技术研发与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形成以数据为基础的科技成果精准推送机制,为企业提供常态化服务。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职业经理人,提升技术经纪人专业技术和创新服务能力。

第三节 科技人才发展机制创新工程

树立科学人才观,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科技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完善灵活开放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确保急需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聚焦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围绕打造“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推进“政府引才”与“企业引智”协同并举,培养汇聚更多创新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成果、带技术、带项目来呼伦贝尔创新创业,或通过兼职、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委托研发等形式,吸引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参与技术服务。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推动人才引育与产业转型、重大项目、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以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为需求的人才发展新格局。实施柔性引才“鸿雁计划”,紧密结合产业导向和企业需求,构建“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校地、校企“双创”合作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的机制障碍,让人才专心搞创新、出成果,用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创新创业和人才协调发展,形成各类科技人才衔接有序、梯次培育、合理分布的格局。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后备力量。加大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专业技能人才和乡土科技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前瞻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管理人才的职业化水平。

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机制,扩大高校、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等倾向,积极探索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评价方法,努力开发、应用科学测评手段,提高科技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强化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科研人员的成果贡献评估,引导科研辅助和实验技术类人员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持能力。

第四节 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工程

加强科技事业发展中心建设。加快构建科技事业发展中心服务新格局,明确科技事业发展中心的发展定位,鼓励科技事业发展中心承接县域科技需求任务,开展区域科技咨询、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等服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向社会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

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推进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咨询与评估、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重点开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技术标准和检测及知识产权等技术服务。培育壮大专业化服务机构,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促进科技服务机构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形成覆盖创业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建设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优势示范企业,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鼓励企业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贯标”),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市企业“贯标”全覆盖。积极引导帮助培育注册农畜产品、民族奶制品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深化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建立投融资金融服务机构和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储备库。开展政金企线上线下对接活动,帮助有融资需求的科技型企业与域内外金融机构对接。利用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汇聚的投资机构、银行、券商、保险、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资源优势,引导科技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专板挂牌,打造投、贷、债、补结合的融资服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投融资和金融服务。

实施科技金融创新行动。推动科技、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广应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流程,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放,稳定科技型企业信贷供给。支持金融机构面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加大科技成果质押融资补偿力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支持,缓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融资难题。

第五节 基层科技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科技特派员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鼓励科技特派员投身基层一线创新创业,促进科技要素带动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诸多要素向农村和新的经济发展主体聚集。以服务为抓手,打造科技推广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打造产业促进平台,以利益为导向,打造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助推乡村振兴。

科技型农牧民培育工程。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和其他农牧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主导作用,采取理论讲堂、实地观摩、现场授课等多种形式,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种养技能、专业合作社管理与运营、品牌打造等内容的培训,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技术培训,建立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将传统农牧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推动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六节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工程

按照呼伦贝尔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推动科技要素跨区域流动和科技产业形态空间优化,促进形成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围绕重点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强化顶层设计,积极争取相关科技重大专项在呼伦贝尔落地实施。

推动跨界科技协作。打破区域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新资源流动,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确立差异化发展功能定位。抓住自治区“促进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和“完善东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围绕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县域科技工作。加强市旗共建,推动旗市区发挥“科技兴蒙”和“科技兴市”行动任务落地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外部优势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市旗协同工作机制,共同凝练科技需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创新问题。全面提升科技部门的创新治理能力,实现上下联动协同创新,整合力量和资源,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强大合力,推动旗市区科技工作能力提升。加强对旗市区科技工作的指导,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聚集各类创新资源,支持旗市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广应用一批市场前景好、能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适用技术成果,发展一批辐射面广、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区域持续发展。优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布局,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和示范。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积极性高、有区域代表性、示范内容丰富的实验区,重点开展生态、蒙中医药、智慧农牧业等领域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创建呼伦贝尔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力争形成一批现代绿色农业、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城镇化、人口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和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互利共赢原则,对接国内外创新资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科技兴蒙”行动,主动融入东北三省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格局。深化与俄罗斯、蒙古国、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合作,深度挖掘合作潜力,在联合实施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创新平台载体、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着力打造对外科技合作桥头堡。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为有力推进规划顺利实施,围绕科技发展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与制度保障,全面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全局性战略。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密切配合,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增强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以创新驱动引领未来的发展理念,把《规划》的实施作为贯彻落实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举措,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党政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体系,并纳入地方和部门年度考核内容,有力推动《规划》实施落地见效。

第二节 加强部门协调

推动发挥《规划》任务落地的主体作用,整合各领域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完善与各地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提升各地科技部门的创新联动能力,实现多部门联动、多领域合作、多资源共享、多人才并用的强大合力,确保《规划》有效实施。要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措施,做好《规划》的宣传解读工作,形成全社会谋划创新、落实创新、推动创新的浓厚氛围。

第三节健全投入体系

加强《规划》任务与资源配置衔接,建立政府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和社会多渠道投入激励机制,地方财政性科学技术支出经费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逐步缩小与全区平均水平差距。

第四节完善合作交流机制

完善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在政策、资金、软硬件条件等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结合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搭建科技支撑平台与合作机制;加大国际科技合作支持力度,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资金配套、外国专家往来等方面给予有关政策支撑。

第五节强化监督评估

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科技规划监督评估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适时开展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查评估,并根据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及时调整。建立《规划》实施主体责任制,确保《规划》取得实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