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卫生健康委以“守正创新促发展 融合赋能谋新篇”为主题的中医药(蒙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案例,被国家级期刊《健康中国观察》收录。从“十三五”夯基垒台到“十四五”立柱架梁,十年间,呼伦贝尔市走出了一条具有北疆特色的中医药(蒙医药)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政策创新,部门协同,推动医疗服务、健康产业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边疆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强基层:筑牢服务网底,实现县乡村一体化。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在传承传统医疗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强基层、夯基础、建机制”,抢抓中医药(蒙医药)政策机遇,坚持中医药(蒙医药)特色突出的办院方向,全力推进中医(蒙医)医院标准化建设。16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建有中医馆或蒙医馆,90%中医馆建成优质馆,24个建成示范馆,10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挂牌成立中医阁(蒙医阁),65岁老年人和儿童中医药(蒙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77%和88%,中医药(蒙医药)特色服务得到深度挖掘,中(蒙)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惠及更多群众。
抓龙头:打造特色专科,构建“医教研”协同体系。通过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蒙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实施基层中医药(蒙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确立了中医(蒙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中医药(蒙医药)文化与对外交流三大体系。实施《基层中医药(蒙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开展各类中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广泛培育中医药(蒙医药)适用型人才,改善了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缺乏、服务水平偏低的情况。挖掘二级以上中医(蒙医)医院特色技术优势,打造中医(蒙医)重点专科体系,优中选优积极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专科。开展基层名中医(蒙医)评选工作,实现各级中医(蒙医)院有专科,科有专病,名医带动,每个旗市区中医(蒙医)医院至少有1个市级重点专科目标。 目前,建设全国基层名医工作室10个,累计培育自治区名中医(蒙医)44人,建成蒙医五疗、中医脑病、中医肛肠等国家、自治区特色专科学科65个。15所公立中医(蒙医)医院门诊中医药(蒙医药)诊疗人次、非药物疗法人次、处方量较“十三五”期末大幅增加。
促融合:中西医并重,发挥“防-治-康”协同效应。“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中(蒙)西医结合发挥在疾病预防中的主导、救治中的协同作用和康复中的核心作用,百姓对中医药(蒙医药)的信任和认可不断提升。健全中医药(蒙医药)治理体系和服务网络,实施中医馆(蒙医馆)提档升级工程,强化中医药(蒙医药)保健知识和普法宣传培训,加强发热门诊、急诊科建设、提升急诊急救能力,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蒙医药)服务需求。
补短板:提质增效,构建中医药大健康生态圈。“补短板、提质量、重服务”,以绩效考核、巡查评审、病案首页质量、6S管理、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为抓手,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实现中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全覆盖,分级开展全市中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骨干师资培训,建立长效机制。打造“中蒙医+西医+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促进中医药(蒙医药)医药与健康养老、康复融合发展。发展中医药(蒙医药)+跨境旅游,开拓中俄蒙国际健康旅游市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内蒙古向北开放桥头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健康旅游向国内及各国游客宣传中医药(蒙医药)特色诊疗及文化。
未来,呼伦贝尔市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中医药(蒙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守护北疆群众健康、助力健康呼伦贝尔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韩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