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拉尔区的广袤田野上,一场以“绿色”为底色的产业革命正深刻改变着传统马铃薯种植模式。面对曾令种植户棘手的病虫害难题,海拉尔区农牧局前瞻布局,依托系统化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与智慧农业赋能,为当地马铃薯产业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不仅显著提升了马铃薯品质与效益,更使之成为全国市场上的金字招牌,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绿色兴农、科技强农之路。
一、 构建绿色防控体系,筑牢产业健康根基
海拉尔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集成创新三大核心技术,构建了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铜墙铁壁。
一是科学轮作,激活土壤生命力。科学规划芸豆或油菜等作物与马铃薯轮作倒茬。豆科芸豆发挥“生物固氮引擎”作用,通过根瘤菌固定大气氮素,转化为天然氮肥;十字花科油菜则利用“生物熏蒸”效应,其根系分泌的硫代葡萄糖苷有效抑制土传病原菌繁殖。收获后实施深翻还田,将作物残体转化为富含有机质的天然养料库,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这一“以田养田”的生态循环,从根本上阻断了晚疫病、疮痂病等病原菌的生活史,大幅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实现土地休养生息与永续利用。二是生物防治,引领“减药增效”革命。在区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指导下,大面积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农药。这些绿色投入品既能高效抑制土传与气传病原菌滋生,又能显著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全方位增强马铃薯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实践数据表明,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使当地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率下降30%以上,有力践行了国家化肥农药“双减”目标,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三是物理诱控,精准守护绿色田野。示范区田间,黄色粘虫板与智能害虫诱捕器如忠诚的“生态哨兵”般星罗棋布。这些物理防控手段能精准诱杀目标害虫,相比化学农药具有无残留、更安全、成本低的显著优势,是绿色防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科学的轮作制度、高效的生物防治到精准的物理诱控,海拉尔区打出的这套绿色防控组合拳,使病虫害防控彻底告别了“靠化防保收成”的旧模式,迈入“靠技术提品质”的新阶段,为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根基。
二、 智慧赋能精准农业,护航绿色高效生产
一是“千里眼”智能监测,决策有据。 在关键区域布设物联网田间监测点,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空气湿度及病虫害发生动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准确预测侵染代次与风险等级。所有数据通过云端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农技人员据此进行数据驱动的精准决策—是否达到防治指标、何时防治、用何种方法防治,一清二楚。告别了“凭经验打药”的粗放时代,步入“靠数据说话”的科学防控新纪元,极大避免了盲目用药,保障了防控效果与农产品安全。二是“云端植保”无人机,高效响应。植保无人机以其高达人工3倍的田间巡查效率和灵活机动性,成为绿色田野的空中卫士。尤其在连雨、低温等不利天气条件下,无人机可快速响应实施飞防作业,将病虫害扑灭在萌芽期。区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积极组织农民植保无人机操作技能培训,有效提升本地农民应用现代化智能装备的能力,显著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智能化手段的深度应用,让绿色防控更精准、更高效,也确保了海拉尔马铃薯品质的持续稳定与提升。
三、强化示范引领辐射,打造科技兴农样板
海拉尔区农牧局熟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推广之道,统筹资源打造高水平科技示范平台:一是建设核心示范区。围绕粮食作物单产提升核心目标,在奋斗镇胜利村高标准农田建设1400亩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集成展示各项核心技术。二是创新“三区联动”模式。创新性构建“技术攻关区、评比展示区、示范推广区”三区联动机制。在技术攻关区进行前沿技术试验与集成;在评比展示区直观呈现不同技术模式效果;在示范推广区规模化应用成熟技术,形成完整闭环。三是专家驻点+观摩培训。组织专项工作组驻点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并邀请市级专家严把质量关,重点推进农业节水增产增效、化肥控量增效、农药减施增效。同时,大力推广“示范园区+观摩培训”模式,组织农技骨干和种植户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现场教学、实操演练,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强大辐射带动作用。
海拉尔区马铃薯产业的绿色转型之路,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从被动保收成到主动提品质,小小土豆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致富金豆,闪耀着科技兴农、绿色兴农的璀璨光芒。今后,海拉尔区农牧局将持续深化绿色防控与智慧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不断完善“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主体参与、示范带动”的推广机制,让更多优质、安全的海拉尔马铃薯走出田间,走向全国人民的餐桌,让“绿色”成为海拉尔农业最厚重、最亮眼的时代底色,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贡献海拉尔力量。